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OA政策
编辑部公告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23
年
第
2
卷
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结核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勇民,吕智敏,刘鸿宇
2023, 2(3): 229-240.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1
摘要:由结核分支杆菌(MTB)引起的结核病(TB)作为全球流行的传染病,自发现至今唯一获得许可的预防性疫苗——卡介苗(BCG)对成人免疫效果有限且无法建立长期免疫,同时传统一、二线治疗药物受到广泛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的限制使其疗效堪忧。面对这种状况,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到2030年结束结核病流行的《终结结核病战略》,世界各国科学家们为加快这一进程研发了各种有效的结核病疫苗。本综述针对结核病现状,整理了目前结核病疫苗的研发进展。
关键词:结核病(TB);结核分枝杆菌(MTB);疫苗;临床试验
36
|
3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双碳”战略引导下煤炭生产企业碳排放核算的研究进展
陈帆,刘洋,李瑞金
2023, 2(3): 241-249.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2
摘要: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双碳”战略引导下,全面研究煤炭生产企业的碳排放对企业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和开展碳排放核算是企业积极制定减排行动的基础,而煤炭生产企业在碳减排工作中还存在碳核算方法相对薄弱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碳排放标准,提出最适宜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参考的标准,并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等方法,明确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和碳排放源,然后建立企业碳排放核算模型。最后对碳排放核算的内容进行汇总和说明,并从碳排放和政策两个方面对企业的降碳路径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煤炭生产企业;碳排放
18
|
5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1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绿色低碳发展与“5R”原则
李瑞金,李志平,董川
2023, 2(3): 250-257.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3
摘要:现代经济社会中存在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之间的矛盾,这对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绿色低碳城市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的理想模式,其建设受到“5R”原则的积极影响。本文总结了“5R”原则的内容及其延伸,并探讨了“5R”原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双碳”目标、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作用。虽然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中如何深化“5R”原则的应用还需更多的实践经验,但“5R”原则的应用已经引发了人们多方面思考。这对积极建立绿色低碳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低碳、健康、和谐、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5R”原则;绿色低碳城市;多维思考
12
|
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环境健康科学研究简史及其学科构成
孟紫强
2023, 2(3): 258-279.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4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各有其本质的不同和特点。在环境健康科学研究史上,在研究思想、方向和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多次转折或飞跃。在古代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环境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早期探索。在距今2000—3000年之前,古代医生将人类长期在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探索中获得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导致古代传统医学的产生,引起环境健康科学研究发生第一次转折:从直观零散的研究转变为具有传统医学理论指导的系统性研究。《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撰写和成书就是这次转折的突出标志。在近代的18—19世纪,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人经济状况恶劣、环境卫生问题凸显和传染病流行频发的形势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的历程发生第二次转折:从古代以自然界的原生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的研究,转移到近代以人居环境卫生与传染病关系为主的研究;近代公共卫生运动在欧洲各国的兴起和卫生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这次转折的主要标志。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长期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和废物的任意排放,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直到现代时期的20世纪中叶,人们忽然发现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而抗生素和化学抗炎药物的发明和应用使多种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于是,环境健康科学研究发生了第三次转折:由近代时期以人居环境卫生与传染病流行关系为重点的研究,转折到现代时期以自然环境污染与非传染病之间关系为重点的研究。而多种学科共同参与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相互交叉、融合,创建以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环境疾病学等构成的现代环境健康科学,也是第三次转折的标志。历史进入21世纪,随着新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生工业的生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污染物,这些新兴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对策尚缺乏了解,有待研究;而同时本世纪多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别是2020年在全球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从而导致环境健康科学研究的历程发生第四次转折:从20世纪以对传统环境污染物与非传染性疾病关系为主的研究,转折到21世纪以对环境生物污染物(特别是病毒)与传染性疾病之间关系为主和以对新兴环境污染物与健康关系为主的研究。可以预期:人类对病毒感染的成功预防和对新兴环境污染物的基本控制之日,就是环境健康科学研究再次发生转折之时。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环境健康科学;科技史;生物污染物;新兴污染物
13
|
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0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TOE框架下智能社会治理的实践分析——以D县国家智能社会实验特色基地为例
张国业,常先慧,张国珍,付裕峰
2023, 2(3): 280-288.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5
摘要:推进“智能化”是社会治理的明确目标,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是推动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D县自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城市管理)以来,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实验特色基地,力求走出一条创新基层治理的新路子,打造县域基层治理样板。基于此,引入TOE理论框架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结合D县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的具体实践,识别技术(T)、组织(O)和环境(E)维度下的多个要素。以此深入分析D县在实验基地建设过程中所取得技术维度要素价值释放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多要素供给困境。鉴于此,在多要素瓶颈制约的成因解构基础上,立足多要素驱动县域智能社会治理提升的TOE模型,提出多要素协同联动的D县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建设提升路径,对其他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能社会治理;TOE模型;城市管理;D县;治理能力现代化
9
|
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41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技术批判的历史逻辑与范式转换
钱振达,昝剑森
2023, 2(3): 289-297.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6
摘要:从马克思到芒福德、海德格尔,再到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直至当代,技术批判始终是反抗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以技术批判为逻辑起点,最终指向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这一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批判研究范式:马克思特别关注技术的社会功能,创立了技术的社会批判范式;芒福德、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形成了技术批判的人文主义研究范式;20世纪以来技术批判范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关注技术理性,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技术批判为基础进行文化与政治批判,后马克思主义以技术为侧面解释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变化,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着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使用的生态后果;21世纪前后,技术批判在原有思路上愈加深化,表现出三种发展趋势。通过历史性地梳理技术批判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弊端与局限性,为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达至人类理想社会形态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技术批判;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范式
7
|
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5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物理学科
施郁
2023, 2(3): 298-321.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7
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和梳理原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物理学科情况。国立中央大学(特别是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阶段)的物理学科是中国物理学的摇篮,为全国的物理学科培养了人才。金陵大学物理学科也有其重要贡献。本文关注到以前关注较少的事件和人物,例如,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物理系对地球物理的贡献,以及金陵大学物理系对电影事业的贡献,两系对1940年日全食观测的贡献,以前生平不详的教授,如周长宁。
关键词:中国物理学;中央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金陵大学
9
|
1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科学整化纪人大
欧阳志远
2023, 2(3): 322-329.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8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在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时期,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辉煌业绩。进入新世纪20年代,人大又一次站在历史起跑线上,振兴人大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社会贤达的强烈呼唤。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都是人大的短板,充分利用时代机遇,以校园建设为依托,建立文理交融的“大科学”,创造中国特有的整体性学科体系,这是人大可能实现的历史飞跃。
关键词: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整化;学科建设;校园建设
15
|
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0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中国科技考古简史(1921—2001)
侯亮亮
2023, 2(3): 330-340.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9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考古学的日益交叉融合,考古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得以拓宽,研究水平也持续得以提高,考古学研究已从定性描述的层次,全方位地提升至定量表述的层次。考古学面貌深刻变化的同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体系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地改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技考古悄然诞生了。本文在参考前人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我国科技考古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早期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力图理顺和把握中国科技考古的学科发展规律,简要评述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希望对我国的科技考古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技考古;考古学;简史;发展历程
54
|
1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290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29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