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出版日期:2023-12-15,
收稿日期:2023-11-10,
修回日期:2024-12-09
扫 描 看 全 文
引用本文
阅读全文PDF
农谚源于劳动人民经验总结,是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天、地、人“三才”理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江浙地区稻作谚语概括的水稻种植经验,符合《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等古农书的理论观点,蕴含着丰富的“三才”理论思想。风、雨、云、节气、农时等“天”的因素,土地、土壤、地力等“地”的因素,是预判水稻播种、收获时间和丰歉重要根据;选种、灌溉、中耕除草、灭虫及农具使用等“人”的因素直接决定稻作产量。江浙地区稻作谚语中的天、地、人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江浙地区稻作谚语世代相传发展,在现代稻作生产中仍发挥十分重要应用价值。
Agricultural proverb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king people, ar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griculture. The “Three Powers ” theory, referring to heaven, earth and human, is the core and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onomy. The rice cultivation experience summarized in the proverbs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regions conforms to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f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 e.g. Qimin Yaoshu, Chenfu’s Nongshu and Wangzhen’s Nongshu, and contains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of "Three Powers". "Heaven" factors such as wind, rain, clouds, solar terms and farming seasons, as well as "earth" factors such as land, soil and soil fertility, are important basis to predict the time of rice sowing and reaping , and harvest or failure of the rice. "Human" factors such as selection of seeds, irrigation, plowing and weeding, pest control and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tools directly determine the rice output.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factors in rice cultivation proverbs are an organic who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the human factors. It reflects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rice cultivation proverbs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region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or generations, and are still playing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modern rice cultivation.
稻(Oryza sativa L.),属于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关于中国稻作起源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长江下游起源说”“云贵高原起源说”“华南起源说”和“黄河下游起源说”。前三种说法将水稻发源地着眼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其地理位置适合水稻生长,支持者较多[
农谚源自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宝贵农业遗产。其丰富的地方性农业技术及方法,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游修龄教授认为农谚起源同农业起源一致,它最初是歌谣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发展渐渐从歌谣里分化出来。农谚来自群众,通俗易懂,便于记诵与传播。现在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农谚,一部分来自古书和典籍,另一部分如费洁心老先生所说,以“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传方式世代相传[
稻作农谚丰富多样,居各作物农谚之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农谚》中,水稻农谚在各类作物中数量最多,高达4 800条,占全书农谚总数的三分之一。水稻农谚按内容分类可概括为:插秧998条、气象与稻880条、育秧861条、生育和收获538条、中耕除草418条、灌溉356条、施肥354条、整田196条、病虫害及倒伏106条、土宜43条、倒茬34条、再生稻14条、田间管理13条、稻概说7条,共计4 818条[
天、地、人“三才”理论思想蕴涵深刻的农业哲理。天、地、人关系学说起源西周,而“三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易传·说卦传》曰:“兼三才而两之,易六画而成卦”[
天指天时,包括温度、光照、降水、热量等与天相关因素,具体表现为天气现象和节气与农时。人们通过观测天象及四时物候变化制定历法并把在每段时间天气的固定变化中发现的规律称为农时。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中“时”的体系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形成于战国秦汉之际,汉代历法改革使月份与节气相协调,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承载许多关于农时的知识。
西风无雨“掼稻人高兴”。天气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民根据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创造许多气象农谚。崇明谚语曰:“西风入夜静,掼稻人高兴”[
同西风相反,东风则带来降雨。东风、东北风及东南风均来自海洋,其含有大量水汽,易产生降雨。对于此规律,宁波谚语曰:“四季东风是雨娘”[
农民不仅观风测天气,还善于观云测天气。如,他们“天上起了鲤鱼斑”,就判定“明天晒谷不用翻”[
农业生产,贵在不违农时。《吕氏春秋》云:“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农业文化,对稻作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清明节前后是早稻育秧之时,水稻种子需较高温度。故浙东农谚曰:“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上述关于天气的稻作谚语符合“三才”理论思想“天”的原则与“知时宜”的传统农学理论。先秦时期受科学认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限制,人们认为天时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把“天”的因素放在首位。随着实践和认识发展,七十二物候和二十四节气等农业气象科学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中“地”的因素。
地指地利,即由地势高低、土壤肥力及性状等土地条件决定的土地产出情况,一般表现为“土宜”或“地宜”。地乃“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最适宜稻作的地形是平原和丘陵。水稻好湿热,平原地势平坦、气温高且降水较多;丘陵地区坡度低缓,降水量充沛,一般分布在平原与高原的过渡地带或山地。浙江农谚曰:“高田宜黍稷,(而)低田(则)宜稻麦”[
地域不同,物产所宜各异。江浙地区有平原土地,也有诸多山地。里下河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杭嘉湖平原等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农谚曰:“种田不看地,白搭一身力”[
土地与土壤是水稻生产有关“地”的基本要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们对土壤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壤”的观念。《尚书·禹贡》认为,“土”内涵范围广,为自然土壤;“壤”的范围较小,为耕种土壤。“壤”柔软且不板结,不含土块,性状比土要好。土壤合“土”与“壤”两者命名,这不仅概括了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还指出自然土地经过耕作可形成耕种土壤。
耕地是稻作的重要环节。清人张履祥著《补农书》曰:“古称‘深耕易耨’”“以知田地全要恳深”[
烤田增加土壤含氧量,提高土温、土壤通气性和产量。烤田又称晒田、搁田、落干,是中国传统稻作生产的一项技术措施。“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地力体现土壤肥沃程度。土地所含氮、磷、钾等植物营养成分的比例直接影响地力,其多寡是一般判定地力重要依据。古代劳动人民虽不知土壤中具体的化学元素,但已认识到地力对水稻的重要性。故农谚曰:“土地不肥,稻子不长”[
提高地力是稻作增产的重要措施。元代唐元《艺圃》诗曰,耰耡不惮勤,常恐地力瘦。《王祯农书》云:“田有良薄,土有肥硗”[
古人十分重视耕种技术,《国语·周语》“土脉论”认为地利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江浙农谚表明,地力强弱直接体现土壤肥沃贫瘠。地形与地域不同,物产所宜各异。种植水稻等作物引起地力变化,贫瘠土地种植水稻能够提高地力。可见,江浙稻作谚语关于“地”的认识丰富而科学,符合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中“地”的理论思想。
人指人力或人和。人力包括人力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三才”思想中“人”的因素,是指人利用“天时”与“地利”创造和利用适宜的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条件和环境,即“盗天地之时利”。江浙地区稻作谚语和《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都含有关于农业生产中“人”的作用的重要内容。
种稻不施肥,通常长势差产量低。浙江农谚曰:“田中无好稻,由于少肥料”[
选种是水稻高产的必要措施,江浙农谚都强调选种重要性。浦江农谚曰:“娶亲看娘,禾好靠秧”[
田间管理是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管理技术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江浙地区稻作采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措施,管理细致如绣花。农谚云:“田间管理如绣花”“功夫越细越到家”[
3.2.1 中耕除草
中国传统农业很早就重视中耕除草。《周礼·秋官·薙氏》记“薙氏”掌管杀除杂草之事。除草宜早不宜晚,长到马耳大小就要除掉。《齐民要术》曰:“欲得谷,马耳镞”[
中耕除草能够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中耕除草能切断水稻某些表层的根,促使其下扎根增多、增长、粗壮,抗倒伏,并有助于吸收深层土壤养分,提高产量。仙居农谚曰:“秧田拔根草,秋收吃一饱”[
3.2.2 灌溉排水
水在水稻生长中十分重要。农谚云:“水是稻之命,又是稻之病”[
3.2.3 防治病虫害及防霜冻
水稻病虫害种类多。江浙地区水稻病虫害主要有“三病”“三虫”,“三病”即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枯纹病;“三虫”即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
霜冻是一种常见气象灾害。它指空气温度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同时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水汽在作物叶和茎上凝成霜破坏作物正常生长的现象。霜温度低,易使农作物脱水、凝固、结冰,造成水稻植株死亡,形成霜冻。故浙江农谚云:“未到霜降先落霜”,则“晚稻糯谷变砻糠”[
中国古代因人口增多加剧人地矛盾。过垦过牧,劈山及围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人与天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就人地关系而言,要遵循“天人合一”“天人相参”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土地,保持人和土地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就能够改善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三才”理论思想把天、地、人视为宇宙系统的三个平等并列元素,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谚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09):71-76. [百度学术]
(汉)刘安.淮南子[M].(汉)许慎注,陈广忠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77. [百度学术]
陈文华.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中国的稻作起源》序言[J].农业考古,1989(02):83-99. [百度学术]
游修龄.论农谚[J].农业考古,1995(03):9. [百度学术]
周肇基.从汉字农谚农俗米食看中华稻文化源远流长[J].农业考古,1998(01):16. [百度学术]
(宋)朱震.汉上易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李根蟠.农业实践与“三才”理论的形成[J].农业考古,1997(01):5. [百度学术]
胡兆谦.谈湖南水稻栽培农谚[J].生物学通报,1959(02):87-89. [百度学术]
王劲草.农谚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百度学术]
董振丕,华阿清,周国定,等.浙东农谚[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5. [百度学术]
任国玉等.中华气象谚语大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王劲草.农谚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 [百度学术]
(战国)吕不韦,廖名春,陈兴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4. [百度学术]
张宝戈,孙业强.农谚集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百度学术]
浙江省农业志编撰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百度学术]
(春秋)管仲.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百度学术]
张鲁原.中华古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百度学术]
李朝恩,于恩洪,冀贞阳.山东农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 [百度学术]
(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百度学术]
(清)张履祥.补农书校释[M].陈恒力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百度学术]
(战国)孟子.孟子[M].赵清文译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南宋)陈旉,刘铭校释.陈旉农书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夏贤玉,卢昆朗,吕顺德.农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百度学术]
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百度学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M].潘吉星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朱允和.农谚集解[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 [百度学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译注[M].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战国)荀况.荀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百度学术]
29
浏览量
25
下载量
0
CSCD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