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 "刘永谋,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访问学者(2015),西班牙巴斯克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9),法国索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9)。",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迄今出版《技术治理通论》(2023)《、疫情应对与技术治理》(2023)、《元宇宙陷阱》(2022)、《技术的反叛》(2021)、《物联网与泛在社会的来临》(2015)、《行动中的密涅瓦》(2014)、《思想的攻防》(2010)、《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2009)、《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2006)和《警醒中国人》(2005)等著作20余种,在Environmental Ethics、Issu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chnology in Society、《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中英俄德文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部级以上课题多项。", "兼任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理事、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元宇宙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客座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以及“Bulletin of PNRPU. Culture. History. Philosophy. Law”《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医学与哲学》《科学.经济.社会》《民主与科学》《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欧盟委员会物联网专家组智库Council成员。E-mail:Legend74@163.com" ]
纸质出版日期:2022-12,
收稿日期:2022-03-10,
修回日期:2022-05-11,
移动端阅览
刘永谋, 伍铭伟. 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进路[J]. 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 2022,1(2):231-236.
LIU Yongmou, WU Mingwei. The Approach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J].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1(2):231-236.
刘永谋, 伍铭伟. 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进路[J]. 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 2022,1(2):231-236.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2.02.011.
LIU Yongmou, WU Mingwei. The Approach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J].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1(2):231-236.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2.02.011.
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分析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主要包括3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实验室研究进路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考察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生产场所,文本与话语研究进路着重探讨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科学争论研究进路主要分析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更替与发展,三种主要进路互不割裂,相互补充,共同阐释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re are 3 different research approaches of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procedures of Chinese ancient scientific knowledges. The laboratory approach using the study method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research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text and discourse approach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scientific controversy mainly analyzes the replac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The three main approaches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jointly explain how social factors affec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国古代科学史实验室研究科学争论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history of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cientific controversy
布鲁诺·拉图尔, 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 张伯霖, 刁小英,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4:44.
卡林·诺尔 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M]. 王善博, 等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1:21.
江晓原.《崇祯历书》的前前后后(上)[J].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04):55-59.
斯蒂文·夏平, 西蒙·谢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波意耳与实验生活[M].蔡佩君,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326.
SIVIN N. Graphics and 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The Warp and the Weft.[J].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2008;15(4):458. doi: 10.1353/cri.0.0199http://doi.org/10.1353/cri.0.0199.
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M].钟永强,译.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73.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272.
本杰明·艾尔曼.科学在中国:1550-1900[M]. 原祖杰, 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88.
刘海霞.走向科学实践史: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74.
李亮, 吕凌峰, 石云里.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J].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4,35(03):303-315.
SIVIN N. Granting the Seasons: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Reform of 1280, with a Study of Its Many Dimensions and a Translation of Its Records[M]. Bréard A ed. New York: Springer, 2009: 227-230.
江晓原, 钮卫星.欧洲天文学东渐发微[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439-440.
章梅芳, 刘兵.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编史学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2):65-70+111.
关增建.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历史误读举隅[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46. doi: 10.3969/j.issn.1008-7095.2003.01.008http://doi.org/10.3969/j.issn.1008-7095.2003.01.008.
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M]. 耿昇,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243.
韩琦.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8.
张廷玉, 等.明史·志第七·历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541.
0
浏览量
0
下载量
0
CSCD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